“林教授作為時代楷模代表亮相春晚,是我們家鄉人民的驕傲”“林教授一生致力用菌草改善生態、扶貧富農,是我們連城人的自豪!”……連日來,在連城縣城鄉居民口中、手機微信群中,人們紛紛為除夕夜在央視春晚登臺亮相的連城鄉賢、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、著名菌草專家林占熺教授打call點贊。
今年78歲的林占熺教授是連城縣土生土長的科學家,“全國十大扶貧狀元”之一,“中國生態英雄”獎、福建省政府“一等功”獲得者。1986年,林占熺發明的菌草技術,解決了“菌林矛盾”這一世界難題,使得草不僅可以養菇致富,治理風沙,還可以用來發電造紙,取得顯著的經濟、生態、社會效益。不僅如此,菌草還成為全球反貧困的“奇兵”,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帶去可持續發展的希望。
紅土地里育初心
林占熺出生在連城縣林坊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。光腳丫上學、地瓜片充饑的童年時光,使他對山區的貧困生活刻骨銘心。農村的一草一木、農民的艱辛,從小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。
早在小學讀書的時候,他就知道米丘林把蘋果北移而使農民獲得收獲的故事。他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像米丘林那樣為人民作出貢獻。因此,后來報考大學,他所填的志愿全部都是農業院校?!拔沂寝r民的兒子,農民是我的衣食父母,我能為他們做點什么?”這個如同從泥土里長出的念頭,經??M繞在林占熺心中,揮之不去。
1970年10月林占熺調到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,從此開啟了他的菌草人生。到了80年代,食用菌生產已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一條捷徑。然而,當時無論國內還是國外,所采用的原料都離不開闊葉林、小麥、米糠,其間存在的“菌林矛盾”“菌糧矛盾”是顯而易見的。這兩對矛盾不解決,食用菌生產就很難得到可持續發展。
1984年,林占熺隨福建科技扶貧考察團來到長汀縣。長汀是福建水土流失的重災區。面對只長野草的荒山禿嶺,林占熺認真思考:能不能變草為寶,以草培育食用菌?
說干就干。當時一無實驗場所,二缺科研資金,三少設備資料,林占熺就貸款五萬元建起了*個實驗室,開始了艱難的研究歷程。1986年10月,林占熺的野草栽培食用菌技術終于面世。這項食用菌生產新技術很快受到社會的重視,連續獲得國際國內發明大獎。
是用這項技術去開公司掙大錢?還是把技術推廣到農村,幫助農民脫貧致富?林占熺毫不猶豫選擇了后者?!爱敃r的福建省委書記項南曾對我說,‘雖然你的這項技術能讓自己成為千萬甚至億萬富翁,但這不是真富有;只有讓千千萬萬的農民都富裕起來,你才是真正的富有’。我永遠記住了這句話?!绷终紵缯f。
扶貧扶出新產業
從此,林占熺走上了一條以菌草技術為核心的扶貧之路。30多年來,他的足跡踏遍大江南北,到山區、海島、老少邊窮地區,回家鄉連城,義務推廣菌草技術,帶動農民致富增收。
無論是在菌草技術推廣*站的尤溪縣聯合鄉連云村,還是在家鄉新泉鎮儒畬村,林占熺手把手地教當地農民草栽食用菌技術,并包銷產品。在菌草技術的幫助下,這些小山村告別貧困?!耙荒昝撠?、二年致富、三年蓋新房、四年討媳婦?!碑數乩习傩沼眠@樣的順口溜來贊美林占熺“點草成金”。
20世紀90年代后期,福建對口幫扶寧夏脫貧,這也是中國東西部省份扶貧協作的開端。林占熺帶著菌草到寧夏幫助農民種菇致富。從那時起,菌草技術被推廣至全國31個省份500多個縣區,成千上萬農民增加了收入,林占熺也先后獲得“全國扶貧狀元”“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”。
1996年,林占熺團隊又遠赴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,在東高地省推廣菌草技術。當地大部分地區還處于刀耕火種的原始部落階段,困難重重,甚至有生命危險,但林占熺帶領的中國菌草推廣團隊沒有退卻,他們因陋就簡,因地制宜,使菌草落地生根。從此,巴新人民將菌草稱作“中國草”或“林草”,以表達對林占熺團隊的感激之情。
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。菌草技術先后被福建省政府列入科技興農計劃、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項目、智力支援新疆項目,還被列為國家星火計劃重中之重項目、中國扶貧基金會技術扶貧計劃首選項目,并被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列為我國與發展中國家優先合作項目,在全球100多個國家推廣應用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專家認為“在新世紀,運用菌草技術發展菌草業將成為發展中國家保護生態環境、增加就業、消除貧困的重要途徑”。
與此同時,林占熺從事菌草技術研究30多年,是一個從破題到突破、從成熟到推廣,不斷深化拓展提升的過程,如今已逐步上升為系統的理論,涵蓋種植栽培、畜牧養殖、水土流失治理、生物能源等多個領域;技術的應用也從單純的推廣向產業化發展方向邁進,由此開創了“菌草學”這門新型學科,催生了“菌草業”這一新型產業。
致力生態護家園
漫步在連城縣文亨鎮鯉江村、文保村,曾經黃土裸露的崩崗帶被綠樹、巨菌草覆蓋,邊上則是規?;?、標準化的生態養殖場。
文亨是全省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點鄉(鎮)之一,崩崗多、地形復雜,水土流失治理難度大。近年來,在林占熺教授支持指導下,家鄉連城采用以由他研發的巨菌草,推廣“草—豬(牧)—沼”生態養殖模式,不但破解了文亨崩崗治理和周邊鄉鎮水土流失治理難題,還帶動了家鄉農戶脫貧增收。
古稀之年的林占熺壯心不已,他發起了新的挑戰——生態治沙。在氣候惡劣的烏蘭布和沙漠,他們種下的菌草在7次“死而復生”之后,終于制服了流沙,沙漠“長”出了綠洲。林占熺激動地說:“這么惡劣的環境下都能成功,在其他地方也一定能推廣開來?!?
近年來,林占熺帶領團隊把主要精力放在運用菌草技術治理生態、構筑黃河綠色屏障上,帶領團隊在黃河沿岸生態脆弱地區安營扎寨,建立多個菌草技術治理生態示范點,探索破解菌草治理的重點難點疑點,取得一個又一個新的突破,掌握了在肆虐的風沙中種植和管理菌草的科學方法,探索出菌草治理流沙綜合技術,為運用菌草技術構筑黃河綠色生態屏障提供了技術支撐,為我國治理土地荒漠化、治理黃河闖出一條新路。目前,菌草生態治理技術已被列為黃河全流域重點推廣項目。
“我希望用菌草在黃河沿岸建起千里生態屏障,為今年黨的百年華誕獻禮?!绷终紵缛缡钦f。
(責任編輯:踢踢)